少儿科普图书受关注 市场风吹"软科普"

来源:北青网 2019-05-29

许多原创少儿科普图书越发注重趣味性,比如“大中华寻宝记”将中华地理文化民俗融入精彩故事,让孩子记忆深刻。资料图片

根据开卷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少儿图书市场中,少儿科普百科以17.48%的销售码洋占比位列第三位。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销售码洋占比中,也都达到了15.11%、18.57%之多。不仅今年一季度,从2000年以来,少儿科普图书的市场销售占比一直在增加。

这些都反映出,读者对于这一类图书的需求非常旺盛。目前,在市场上,引进版少儿科普仍是销售的主力,原创少儿科普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作者和编辑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来已久,各方都在积极努力解决。除此之外,少儿出版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普遍提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变化:只提供单纯知识性的“硬科普”图书市场越来越不买账,而科学与人文、艺术、文学、新技术等相结合的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的“软科普”图书正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经典的启示

如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孙柱所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无论阅读哪国作者创作的科普图书,都有益于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对于出版人来说,从这些优秀的、经典的引进版科普图书身上,他们也学到了不少经验,由此来反哺原创科普的出版。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原创科普图书《企鹅冰书》成为市场爆款,这本书由该社科普图书事业部打造。据湘少社社长胡坚介绍,科普图书事业部在产品开发方面,是从引进版起步的,打造了“大英儿童漫画百科”“从小爱科学”“科学大探索”等几条常销图书产品线。如今,事业部连续两年发货码洋都超过亿元。当每年上百个重印书品种使得科普事业部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之后,团队自觉开始挑战颇有难度的少儿原创科普,《企鹅冰书》即是与新技术结合的成功之作。此外,团队研发的“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大科学家讲科学”等系列原创科普,都获得了双效俱佳的成绩。

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图书作为独立编辑部也成立了很多年。“原创科普打造前期投入很大,出版社还要有作者、编辑方面的积累,所以往往会先从引进版入手。”安少社社长徐凤梅说,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编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社里也不断地扶持鼓励原创,相信通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不远的未来会有收获。

有些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的启示,就来自于引进版。2003年至2011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从韩国引进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系列,一直稳居国内少儿知识类漫画书销售排行榜榜首。为巩固竞争优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联手漫画家孙家裕,推出了大型原创知识漫画书——“大中华寻宝记”。5年后的今天,这套书已经成为原创知识漫画的知名品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上任后,又正式组建“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期待以新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来引爆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级IP。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少儿科普图书方面的确有着非常丰富的编辑出版经验,这值得中国出版人学习。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我们还是期盼着原创少儿科普的快速发展。在孙柱看来,原创科普图书发展滞后,也会带来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发现和他们展现出的值得学习的科学精神、中国的自然风物、中国独具特色的动植物和地理地貌等,就不能充分地向中国的孩子传播,甚至会让中国的孩子以为外国的科技更加先进。所以加快原创少儿科普的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方法总比困难多

少儿科普原创力不足,缺乏优秀作者是主要原因,但这一状况正在各方努力下不断改观。

在孙柱看来,由于分科教育,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能力都不强,而且他们的科研任务都很重,时间精力有限,科普创作成果在他们的工作领域中也不受重视,这些都导致从事一线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很少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普创作。这几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也认为,原创少儿科普创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作者的逐渐成长,决不能以文化快消品的开发方式来创作科普作品。

除了广泛联系科学家、掌握更多科普作家资源,胡坚还提到了一个发展思路,在成人科普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创作者,他们中有很多有实力和能力创作少儿科普作品的作家,这些作家资源有待挖掘和培养。比如湘少社出版的成人科普作家老多创作的《贪玩的人类:写给孩子的科学史》,该书原是写给成人的,最后创作出少儿版,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目前老多已在创作《贪玩的中国人:写给孩子的中国科学史》。

除了作者资源外,科普图书编辑人才也很稀缺。中国出版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学谦提出一个观点:虚构图书考作者,非虚构图书考编辑。像儿童文学这样的虚构图书,之所以作者资源被出版社抢来抢去,就是因为只要抢到大牌作者,销量就有了保证。但像科普这类非虚构图书,需要为读者提供有效的结构化的知识,所以更考验编辑的整合知识能力,对编辑的要求很高。

对出版社来说,投入原创少儿科普领域也需要再三斟酌。希望出版社社长孟绍勇就直言,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图片要求高、出版周期长、成本大、起印量低,不少出版社认为出力不讨好,权衡之下,一些科普选题就会被砍掉,这直接导致科普作品数量不足。

令出版社头疼的,还有科普图书的版权保护难题。刘凯军认为,原创科普书的版权保护不像文学、绘本那样便于保护。比如原创科普代表之作《十万个为什么》,仿书、跟风书、侵权书泛滥,严重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利益,这必将挫伤科普作者的积极性。明天出版社社长傅大伟也认为,少儿科普图书可模仿性比较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市场热点科普图书,跟风书随之而来,这也是造成原创少儿科普增长较慢的一个原因。他提供了一个思路,有些出版社为打造具有自我版权保护的品牌科普图书产品,与儿童文学作家联姻,利用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人物形象来为原创科普图书保驾护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呈现视角升华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少儿出版人都提到了少儿科普在内容上的一个趋势性变化,即“硬科普”被淘汰,“软科普”正兴起。

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根据开卷多年数据分析,少儿科普百科在内容上越来越细分,不再都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读物,而是大到宏观宇宙小到细胞,从探究世界、历史到探究自身,从翻翻书、立体书到AR、VR等,这些书使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启动触觉多种感观的变化,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青睐。

家长喜欢的类型的改变,与信息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新蕾出版社社长马玉秀认为,在原创科普类图书的出版中,最大的压力还不是来自引进版科普图书,而是信息时代下知识付费和产品多样性的冲击。网络信息异常发达,让科普知识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多样化,书无论对于传播者还是读者都只是其中一个选择。在线科普课程巧妙契合家长和孩子的碎片时间,线下科普夏令营等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科普图书如何找到优秀的作者,如何赢得孩子的心,是出版社的一大难题。

在孙柱看来,我们原创的科普内容“过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述,而缺少文学性、艺术性这些能够更好地激发少儿读者阅读兴趣的元素。现在,少儿科普图书的编辑和创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软科普”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除了表达语言上的文学性、故事性外,孙柱认为,“软科普”还体现在高品质图片和科普手法运用的灵活多样。对于一些无法用照片呈现的选题,国外的很多少儿科普图书通过科学绘画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地下水下》《太空》等。加上AR、VR等技术的使用,多媒体的融合,也能够让科普读物读起来更轻松,更具吸引力。还有如中少总社出版的《人体信息图》等系列图书,就灵活多样地使用了图表、对比图等多种科普手法,既有利于读者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版面呈现也更具可欣赏性。

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看来,“软科普”主要是科普的呈现视角的升华。今天我们讲的科普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更强调科普的人文色彩,要把自然、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发展更加融合,在这个环境里,讲述各种各样的知识。

虽然原创少儿科普发展道路上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王泳波所言,文学与科普,对未成年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两个门类。一个是文学思想的建构,一个是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建构。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科普图书也是刚需。因此,可以预见,科普图书市场空间很大,如果哪个专业少儿社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形成独特的门类品牌,相信会大有作为。

关注北京阅公众号
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