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为期一周的《京藉渊薮 甲子回眸——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展》将在首都图书馆拉开帷幕,展现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60年来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9月19日至21日,首都图书馆将召开国际“城市记忆”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地方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在新技术、新视角下开展“城市记忆”工作,交流“城市记忆”建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与经验。
木活字版《京报》、御制台省箴碑(拓片)、清光绪崇文门税关一日税单、北京旧戏单集粹……在首都图书馆B座9层的恒温、恒湿书库里,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安安静静陈列着。十天以后,它们将成为《京藉渊薮 甲子回眸》展览的一部分,以实物和照片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这些仅仅是首都图书馆庞大的地方文献馆藏中的冰山一角。”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主任马文大表示。地方志、图书、报刊、拓片、照片、舆图、文书,老戏单……首图地方文献中心收藏了大量旧时北京地区的珍贵史料。文献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订购、呈缴、拍卖、交换、捐赠等途径,全面收集、整理关于北京的文献资料,并设立专藏书库。截至2017年底,首图地方文献中心拥有北京地方文献专藏库2个,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文献59538种,其中正式出版图书18435种(包括方志680种,谱牒96种),报纸期刊等连续出版物1335种及其他特种文献(缩微胶卷139种、拓片3000多种等)。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是首都图书馆的特色部门,成立至今已整整六十年。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信息咨询组组长袁碧荣告诉记者,1958年,首都图书馆启动行政调拨,将全馆基藏库和各辅助库中收藏的所有北京地方文献品种,按库本一册、复本两册划拨到专藏库,如原库藏册数在三册以下则全部划拨。“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就这样起步了。”
文献资源开发 服务社会公众
今年3月,首图地方文献中心刚刚完成《北京文化艺术年鉴资料汇编(2017)》并向北京市文化局交付。记者了解到,自从2004年起,首图地方文献中心每年都会向北京市文化局提供《北京文化艺术年鉴资料汇编》,至今已15年。
首图地方文献中心长期以来一直面向全北京市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类似的信息咨询服务。如2016年3月,向正阳门管理处提供的《正阳门历史文化资料汇编》;2013年9月,向全聚德集团提供的《全聚德历史文化资料汇编》;2009年5月,向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联合会提供的《北京什刹海文化专题文献资料汇编》等,均为各单位相关主题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事实上,这样的信息咨询服务自从1984年就开始了。“除了资源的收集保护外,还对馆藏文献进行开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查阅地方文献提供便利。”袁碧荣表示,“信息服务的对象在不断扩大和增多,内容涵盖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
除信息咨询服务外,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也是首图地方文献中心的建设重点。据悉,1992年,首图即引进计算机系统,建立北京地方文献基础数据库;起步于2002年的“北京记忆”(www.bjmem.com.cn)大型历史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于2007年正式开通,经典文献实现数字化,并实现在线浏览。2017年,“北京记忆”网站全新改版,除了在技术方面的提升,还增加了很多新栏目,如“非遗传承”“口述历史”等,以期给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北京的窗口。
马文大表示:“我们打造的‘北京记忆’大型多媒体数据库新平台,不仅是首都图书馆的文化品牌,更是北京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北京记忆’解决的是地方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关系,建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资源共享模式,将文献以数字多媒体形式重新呈现给读者,传递北京历史文化。”截至2017年,“北京记忆”多媒体数据库总数据量为15.6T。此外,首图地方文献中心还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服务社会公众。
开展国际交流 服务首都建设
2016年6月,首都图书馆赴台湾进行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开启“阅读北京”活动,“阅读北京”专区亮相台北市立图书馆。
除两岸文化交流外,首图还多次赴国外进行地方文献相关主题的国际交流。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指出,首都图书馆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搭建“阅读北京”图书空间。2017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举办《北京公园开放记》、《旧京民俗》电子展;2016年在德国举办《北京公园开放记》电子展;2014年在马耳他举办《城市生活展》……此外还与以色列、摩洛哥、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陈坚表示:“首图作为北京文化中心的中心图书馆,借助‘北京记忆’以及‘阅读北京’项目与国外开展交往,为国外城市居民提供准确了解北京的窗口,宣传了北京优秀的传统、近现代文化,是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体现。”
在城市建设方面,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以北京文脉传承为基础,在北京旧城规划改造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积极建言献策;帮助通州图书馆整理出版多部运河文化历史文献,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及时提供文献资料的有力支持;目前正在积极助力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北京援建文献数据库……服务于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