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难以预料,你明明很努力地想干一件事,结果却发生了另外一些事情,有时令你措手不及,有时又让你哭笑不得,不管你乐不乐意,都得照单全收。
——《看不见的嫌疑人》
这是一句人生常态的总结,如果用艺术来表达这句话,你可以有很多方式,很多手法,而《看不见的嫌疑人》这本书的手法,就是用一个悬疑故事来诠释这句话。故事很简单,从一场雨夜里的车祸开始,经过调查却发现车祸中的死者竟然在车祸前6小时已经身亡。然后围绕这一离奇案件展开的追凶调查,直至抓到凶手。追凶过程千回百转,总是在几乎要锁定嫌疑人的时候再一次变的扑朔迷离。
近几年里,悬疑成了一种火热的电影和文学类型,从英剧神探夏洛克,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惨案》系列,到东野圭吾的大火,以及网剧《白夜追凶》、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和最新上映的约翰尼·德普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一般悬疑的方向会有两种偏向,一个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是一种纯悬疑类型。以精妙的故事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为主,这样的悬疑形式偏向古典,也偏向经典,像《福尔摩斯》系列也是如此。这样类型的悬疑更加的偏向“英雄主义”,也就是侦探本人的塑造。
在阅读这类悬疑的过程里,读者不仅会惊叹案件的精彩,同时也对侦探本人心生崇拜。而侦探本人,一般都有着过人的本领,例如《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洛,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推敲来破案,《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有一双放大镜般的洞察一切细节的眼睛。他们像是“漫威”里的超人一样以自身的“力量”来侦破案件。
另一个偏向是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风格,是一种以悬疑为表现手法,来表达一些人性的、情感的东西。在这种偏向的悬疑小说里,不管是破案者还是犯案者,都是普通人而已,他们做出一些充满戏剧性的举动,往往是因为内心某种情感的驱动。当案件真相水落石出后,读者更多的是对书中人物报以情感上的同情,而不是理性上的赞叹。
《看不见的嫌疑人》是属于后者的作品。他有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作为书的骨架,而骨架之间的肉,则是情感线。例如办案的警察与最初的犯罪嫌疑人之间萌生的感情,而最初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名记者。
警察和记者是两个经常被人提起,又都很神秘的工作,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职业之间本就存在天然的矛盾点——一个案件发生的时候,警察的运作是一个闭环。因为一切都还有待调查,所以不能那么快的曝光,警察需要保密一些事情,然后在自己的系统内调查案件。而记者的工作则是爆料。为了让吃瓜群众对案件知道的更多,他们必须像掘地的鼹鼠一般去挖掘尽量多的信息曝光出来。
这么一来,警察和记者天生就存在博弈——一个藏一个挖。基于这点,让记者的身份多上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再让警察与这个记者产生爱情(随着案件的发展,还有与真正的罪犯产生的关系,这里就不剧透了)。这样的设定像是将两个一年相斥另一面相吸的磁铁放在一起,充满了内在冲突,只要一些很小的力量的“外力”做牵引,结局的走向就会完全不同。
这些细小的“外力”就是文首那句话“难以预料、措手不及”的事情。什么样的外力,会将两个人的人生带往哪里?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情阅读这本书,将会获得很大的阅读快乐。
另外,作者是个有过十年刑警经验的人。这一点是很多破案门外汉所不能媲美的。干过刑警的人写破案悬疑,心中是装着细节的,他知道那些细节对案件的推动有怎样的意义。这种对职业内幕、真实警察的探案规则的门儿清,就是作者最大的优势。
综合之后,这本书就在悬疑小说之中立体了起来,他拥有很多可以去观察的面,观众 的心偏向于哪种,就可以读出他心里想要的那种滋味。
(作者:蜘蛛,原名王黎伟,1978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出版有《十宗罪1-5》系列、《秦书》、《罪全书》、《备忘录》等。《十宗罪》系列、《秦书》和《罪全书》繁体图书在港台出版发行。《十宗罪》系列被翻译成外语,目前有泰国版[4] 和越南版。《十宗罪》网剧已于2016年7月27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