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2020-01-07

图书信息: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出于国家战略考虑,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方略,就是把东南沿海一带发达地区的工厂与工人,全部或一半拖家带口迁往西部山区或内陆腹地。不过几年的时间,就有304个项目、411家工厂,近10万职工迁往大三线,随迁家属不计其数。


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却很少有文学作品予以表现。为了呈现这一事件的全貌,《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唐宁,经过数年的奔波辛劳,走了近万里路,采访了近500人,仅书中开列名单的就达273位,记录了上百万字笔记,终于写就了一部40余万字的作品,取名《归去来兮》。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选择上海光学仪器厂来“解剖麻雀”式的书写。当年,上海光学仪器厂一分为二,将大半的工厂骨干约800余人动员内迁,迁往边远的贵阳远郊,建一个新的光学仪器厂,取名“新添”。《归去来兮》直面人生,敢于担当,深刻而又真实地表现了这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充满澎湃激情的年代。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刚读完了《人民日报》的号外,就任上光厂党委书记不久的葛民治就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要让上光厂的重要骨干,带着制造潜水艇上潜望镜的项目内迁。葛民治回忆道:几乎没怎么动员,内迁的名单就定下了,有的甚至举家动迁。当去派出所注销户口时,民警让他们仔细想一下,但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一张纸吗”,便撕下了这页纸,说走就走,踏上了内迁之路。结果,不到1967年年底,贵州新添光学仪器厂就投入了生产,而且生产出了第一部潜艇用潜望镜……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段采用了当事者对历史的口述实录,有名有姓的动迁者,以及“迁二代”、“迁三代”,达230余人,占总篇幅的二分之一。

200多人的口述历史,就是200多个家庭的故事,真实而又鲜活地表现了这一段生活。他们之中,有的辉煌,有的落寞;有的踏实,有的消沉,但似乎没有一个对自己亲身参加的大动迁感到后悔,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关注北京阅公众号
了解更多详情